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甄心鸡汤 > 如何评价《我不是潘金莲?》
如何评价《我不是潘金莲?》
阅读量 1508

《我不是潘金莲》讲了一个极具中国特色的故事,堪称现代版官场现形记,黑色幽默版秋菊打官司。搞笑之中还带点悲伤,那么,电影中又有哪些细节呢?


「合谋的基础」。李雪莲为了一件小事上访十几年,最开始想上访,是李雪莲觉得委屈。当政府介入以后,她的上访就变成了整个系统运作的结果,是政府和她「合谋」的结果。这个合谋的基础,是他们共同持有的假设:
政府必须维持高大上的形象,必须不能犯错误,必须解决每个人的问题,必须让每个人都满意,否则就是腐败黑暗的、就不让群众信任,执政的合法性就有问题。
如果没有这样的假设,那李雪莹可能跟美帝人民一样,到白宫面前抗议抗议,过几天就回家了。树是从根里长出来的,但树并不是根。如果没有政府的紧张和介入,这件事也许不会持续这么久。
 系统中,对对方的想象和猜疑,会诱发对方的行动,让这些猜疑变成现实。博弈中的两方会相互加强。你觉得对方会迫害你,最后对方真的会迫害你。就像李雪莲认定政府的判决不公平,不断上访,结果诱发了真正的不公平:被关进了派出所,非法拘禁了。政府也是,李雪莲上访10年,明明是不想上访了,院长和县长觉得这是李雪莹敷衍他们的借口,还让她写保证书,结果逼得李雪莲又去上访了。

 系统中,阻止行动的干预只会加强行动。还说刚刚那个情节。县长问李雪莲为什么不想去上访了,李雪莲说牛不让上访。县长让写一封保证书。李雪莲说:牛不让我上访可以,你不让我去上访,那我就偏要去上访了。本来不上访是一件自然的事,心累了,不想去了。但你不让我去,我不去,就变成了屈服于你了,这是我不愿意的。因为这个多余的举动,「不上访」的意义从原谅变成了屈服。为了表明不屈服的态度,我就只好去上访了。


 复杂系统都很脆弱,任何一个环节出问题,都可能导致系统奔溃。所以如果要解决一个复杂问题,切忌叠加其他因素,不然系统奔溃的风险会成倍增加。其实让暗恋李雪莲已久的赵大头去帮李雪莲这事,本来是多赢的局面,可偏偏:(1)这个主意不是赵大头自己想出来的,而是贾聪明想出来的。他还想乘此机会升值。(2)赵大头不仅想抱得美人归,还想乘机解决儿子的工作。这个复杂系统中,解决方案本身又带来了其它不确定性,最后导致了奔溃。

解局:这个悲剧有没有可能避免?我觉得还是有的。
1)信访工作不应该成为评价政府工作好坏的重点,而应当作群众发泄情绪的正当渠道。
2)引入系统外的第三方。其实电影里这个悲剧会发生,问题就在于李雪莲很孤单,缺少能支持她的人。我不知道她父母去哪里了,如果能有系统外的人,利益不相关的第三方,也许事情也会不一样。
系统外的第三方还有一个作用,能够提供第三方的视角。电影里赵大头和李雪莲那啥以后,问李雪莲:「你是想跟爱人在一起,还是想跟仇人在一起?如果是去上访,那就是跟仇人在一起。」这个心理工作做得太漂亮了。所以李雪莲很快就听了他的。唯一的缺陷,是他自己也在这系统里——他居然是受政府官员指使。所以哪怕他确实也暗恋雪莲多年,一旦知道了他的位置,他的话就失效了。
清官难断家务事,为什么有时候夫妻争吵要找一个家庭外的心理治疗师?其作用也在从家庭系统之外,能够提供一些新的视角,搅动这个系统朝不一样的方向发展。
另外李雪莲最后想去自杀,听了果农范伟老师的一句话,居然就想通了。当果农老师说:「你如果实在要自杀,不如去隔壁果农家,算帮我一个忙,他跟我是竞争对手」时,李雪莲可能就明白了,自己困扰了十年,事关生死的大事,可能在别人眼里也就是关系到生意竞争的小事。这让她从自己的视角中跳出来了想这件事。所以有时候,提供第三方视角,引导系统里的人,从别人的角度来看看这件事,常常会很有启发。

最后想说,如果要改变系统中的某一方,比较好的方式,是要改变对他的期待。简单说,不要把他想很坏,而要想「你是个好人」,并照此对他。你把他想得好,它就不好意思坏了。假设他能变成你期待的样子,并照此行事,这是你调教对方最好的方式。

   


作者:动机在杭州

来源标题:如何评价《我不是潘金莲?》回答

 

评论
提交
  • 暂无评论
X
登录.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X
注册.登录
微信扫码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