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甄心鸡汤 > 心理学告诉你——“自恋真的是病”
心理学告诉你——“自恋真的是病”
阅读量 2301

我们身边总有几个自恋狂——通常是惹人嫌的同事,朋友,甚至某些家庭成员。无论何时,他们总在不停地说着自己的故事,吹嘘自己的成就。从某些方面来说,这种性格存在一个悖论。他们似乎深爱着自己——当被问卷采访时,他们表现出极强的自尊——然而他们的行为却带出了一个明显存在的问题:如果你真的那么满意自己,那为什么要不停地自夸,不停地寻求他人的认可呢?

社会认知学与情感神经学的一项新研究也许能解开这个谜题:尽管自我陶醉者表现出一副很自信的样子,但是他们的大脑却不会说谎。从神经学的层面来说,自我陶醉者其实是自我匮乏。

肯塔基大学David Chester带领的团队在列克星敦市找来了50位大学生,并让他们完成一项标准的“自我陶醉者测试”。那些同意“我认为自己很特别”这个选项的参与者拥有较高的自恋指数。然后,研究员们请这些学生们躺在一个特殊的大脑扫描仪中,这个扫描仪使用弥散张量成像——一种测量不同脑域之间连通性的科技。这种扫描技术能够呈现出美丽的大脑“布线图”,相比起MRI(核磁共振成像)所显示的脑灰质与功能性磁共振所关注的神经活动,弥散张量成像能够更好地显示出不同功能的脑域之间的“交流”。

Chester和他的同事们特别关注的是内侧前额皮质区域之间大脑白质的密度,这些白质关系到考虑自我与他人的能力,更深处的是腹侧纹状体(ventral striatum),自我奖励与自我满足在这块区域得以实现。在过去的研究中,一些神经学家曾证实道:较高的自尊与这两块脑域之间增多的交流与连通性有关,还有一块叫做额纹状体区的脑域也参与反应。

自我陶醉者也许会说他们拥有很强的自尊,他们自夸的行为可以作为这一事实的证据,然而大脑扫描却提供了截然不同的结果。自恋指数越高的学生,他们内侧前额皮质与腹侧纹状体之间的连通性越低。Chester和他的同事们将其解释为“内部自我奖励连通性不足”。换句话来说,他们也许正挣扎着给予自己奖励与自我满足,这促使他们向外寻求认可,也是他们弥补精神不足的补偿机制。

这听起来似乎概念很跳跃——从脑结构扫描到设想人类错综复杂的内在情绪——但是这完全符合自我陶醉者的“自律机制”原理,这些人很难支撑他们自己的自我意识,而最近的行为学也证明,在自大的外表下,自我陶醉者也许拥有更低的内隐自尊(无意识的自尊)

近期的另一个关于“男性青少年在网络游戏中受到更多社会歧视”的研究也被狠狠打了脸。研究人员看到有两位虚拟被试者旁若无人地兀自传球。这种被试者的自恋指数很高,但研究人员声称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对“被拒绝的痛苦”更敏感。但事实上,他们的大脑却表现出了不同的东西:这种情况下,自我陶醉者感知社会痛苦的脑域比其他人更活跃。

其实要对那些总在自吹自擂的利己主义者们产生同情还挺微妙的。但是这些研究结果却揭示了他们虚张声势之下的脆弱与渴望,同时,这也为解决这一问题指了条明路。Chester与他的团队解释道:“临床干预能够轻松改变大脑白质的完整性。”意思就是说,从原理上来说,医疗的介入也许能够帮助自我陶醉者获取更多的自我满足,而不用向外寻求过多的关注。 

 

评论
提交
  • 暂无评论
X
登录.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X
注册.登录
微信扫码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