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甄心鸡汤 > 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不是看见未来了?
似曾相识的感觉,是不是看见未来了?
阅读量 2071

当你置身某个从未去过的地方,却发现这里的街巷、花草、景物竟如此熟悉,好像在哪见过。其实,这种现象并不陌生,千百年来,这些感受曾被哲人、艺术家、文学家们广为记录和传播。还被人解读为某个预言感知或梦境回溯——“在经历此情景前,我的心灵已看到并预知了这一切的发生或这些情境已被托梦给我了”;它甚至被赋予了更神秘的超自然感受和宗教体验的“时空穿越”或“世间轮回”——“我上辈子一定经历过这个情景。”

这种神秘现象,科学界是这样解读的

心理学将这种似曾相识的现象称为幻觉记忆(déjà vu),属于记忆心理学家和脑神经学家的研究范畴。déjà vu字面意思是“已经见过”,由法国人艾米莉·波拉克于1876年首创。这种似曾相识的感觉被描述为“对某一事物无法抗拒的熟悉感”,而实际上当事人根本不熟悉这一事物或场景。记忆幻觉是人类普遍存在的心理现象,它不仅是大脑的神奇体验,又是大脑产生记忆错觉的衍生品。后来,研究者将déjà vu进一步引申为“已经听到,已经想过,已经尝过,已经梦到过,已经读过……”数十个情境。值得一提的是déjà vu在日本被译为“既视感”,亦被其现代文学及动漫作品广泛关注。


研究幻觉记忆相当困难,因为常突发且短暂(持续数十秒),没有预兆,没有目击者或实物证明,只能依赖当事人描述和回忆,在这种情况下会产生很多对研究产生干扰的夸张或虚假信息,研究者通过长期研究,提出了至少40种理论。包括早期弗洛伊德的“潜意识理论”,“记忆的信息加工理论”以及“认知理论”等。

根据记忆三阶段理论,人类记忆是按照超级短期记忆,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被以某种编码的形式被编写和储存于不同的区域。记忆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认知的提升,会发生相应“弯曲”或改变,记忆也会出现错误。

心理学家认为,记忆具有情境效应。如果我们以往经历过类似情景,那么当前的情景就可能会为我们提供熟悉的记忆提取线索,并无意识地激活人们过去的某种体验。比如我们见到某一场景,或某个陌生人,而这个场景的布局或者该人的走路姿态让人激发了某种联想,并快速提取信息与眼前的所见所闻进行整合,某些局部的相似性将会误导我们对整体相似性的判断,并提供一种似曾相识的熟悉感。心理学家称之为熟悉感的错位。

记忆全息理论认为,人们可根据整体的任何片段重新建立完整的三维图像。但是,片段越小,最终展现的图像越模糊。若在当下环境中存在与过去记忆片段相似的细节,如空间、画面、声音、味道等,大脑信息被提取时,这些片段或元素与过去的某些相似的残余记忆相会时,大脑将根据那个片段重新创建整个场景,可能引发幻觉记忆,让人感受到似曾相识的印象。

因篇幅所限,有关幻觉记忆中的大脑影像技术和延迟理论等就不再赘述了。总之,诸理论的提出,对“似曾相识”现象做了全面和专业的解读。看起来,幻觉记忆只不过是大脑无意间打了小盹,与人类开了一个美丽的玩笑罢了,这消除了人们对幻觉记忆的恐惧和困惑。

今后,你若刹那间再次拥有这种似曾相识的体验时,恭喜你,中奖了!此刻,请你别紧张,相信很多人正羡慕你拥有这种难得的美妙感觉,你只需愉快接受亲爱的大脑赐予自己的这个美妙而荒谬的瞬间吧。


评论
提交
  • 暂无评论
X
登录.注册
微信扫码登录
X
注册.登录
微信扫码注册